蒙田随笔谈婚姻
常言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蒙田随笔谈婚姻”,希望你们喜欢!谢谢!
蒙田随笔谈婚姻【第一篇】:
《蒙田随笔集》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蒙田的代表作。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于一体,有“生活的哲学”之称。行文恣肆汪洋,语言平易流畅,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开创了随笔这一文学体裁的先河。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帕斯卡、卢梭、普鲁斯特、法朗士等一大批文学巨匠都吸收借鉴了蒙田随笔的风格,蒙田因此被后人尊奉为随笔这一文学体裁的鼻祖。
蒙田的“笼外的鸟儿拼命想进去,另外的鸟儿拼命想出来,”跟钱钟书《围城》里描述的“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是一样的意思,都表达了一种“不管娶妻或不娶妻,总会后悔的”心态。其实,都是在诉说爱情置于婚姻的被强迫行径和婚姻中爱情的无奈的心理。
在我看来有趣的是,就我所知的,这样的话均出自男人之口,蒙田如是说,钱钟书也这样说。我想这不是偶然,也不是男人比女人智商高、更聪明的原因得出的结论。这样的话恰恰是经验之谈,是对感情生活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体悟,是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表露。如此,好像男人对爱情更表现出了强烈的诉求,难不成是在男人女人的爱情问题上,男人更需要爱情?或者爱情对男人更重要?如果是,那婚姻确实具有不道德的成分。
蒙田在《随笔集》的开篇对读者说:“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考虑要对你有用,也没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读者,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这种低调的带有自我调侃的开篇序言,让我更增加了对这部洋洋百万言著作的好奇与向往。《论懒散》《论坚定》《论友谊》《论教育》《论学究气》《论儿童教育》《论功利与诚实》……一篇篇,一章章,其语言之美,思想之深,知识之丰,特异之文风,“古典的高贵”之气质……让我倏忽间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心中对其陡生深深的敬意。
蒙田在《论经验》中说“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如果有谁能回想起自己过去的愤怒,以及狂热是如何主宰自己的,那么他就能比亚里士多德更清楚地看到这种情绪的丑恶,也能更好地排斥这种情绪。”在这里,经验是靠人事、或者学习后善于总结和思考得来的。虽然有时候经验并不能更接近真理,但生活的经验还是会让你少干蠢事,避免重复犯错。尤其像蒙田所说的情绪控制问题,在生气、在愤怒、在狂暴、甚至在高兴的忘乎所以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做决断,不能任由不良的情绪主宰自己,从而做出不理智、少判断的决定,有谁说过就连喝酒、抽烟也不应该是在情绪失控时该有的行为。我非很赞同,借酒消愁愁更愁,愤怒饮酒本身就很丑陋。更何况生气,但是人可不可以不生气?
以经验而言似乎不可能。尤其是不甚协调的家庭、婚姻生活,你生气,别人会说我又没故意气着你;你不生气别人说你是圣人,但世上能称之为圣人的又有几个呢。你几尽力气的想要过平静平淡的生活,但是总有人要给你放些辣椒、或者葱姜蒜。蒙田智慧,在这方面看得比较透彻。
蒙田随笔谈婚姻【第二篇】:
随着对这部著作的“浅阅读”,《蒙田随笔》在我脑子中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这部书与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在思想脉络和写作态度上很相似:尊崇苏格拉底,倡导理性克制、自然和谐的生活,并且都是自己写给自己的书。但蒙田讲理深入浅出,语言更通俗易懂,比《沉思录》更易读一些。卢岚说:“蒙田致力于将哲学简单化、轻盈化,使它切入生活,切入人生。”蒙田是一位热爱生活并懂得生活的大师,而生活是永远不会苍老的。这也正是蒙田的随笔跨越数百年仍盛行不衰的缘由所在。那个著名的“婚姻是围城”的比喻,最早是出现在蒙田随笔里,原话是这样说的:“婚姻就像一只鸟笼,笼外的鸟因不得进入而绝望,笼内的鸟因不得出来而绝望。”
蒙田的随笔作品里充满了类似的“生活的哲学”。他不教训人,只说人是怎么样的,让人找出快乐的方法过日子,让更多的人直接获得实用的教益。就是到了今天,法国知识分子谈起蒙田,还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贤人”,仿佛随时能在校园里遇到他一样。
蒙田在《论经验》中说“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如果有谁能回想起自己过去的愤怒,以及狂热是如何主宰自己的,那么他就能比亚里士多德更清楚地看到这种情绪的丑恶,也能更好地排斥这种情绪。”在这里,经验是靠人事、或者学习后善于总结和思考得来的。虽然有时候经验并不能更接近真理,但生活的经验还是会让你少干蠢事,避免重复犯错。尤其像蒙田所说的情绪控制问题,在生气、在愤怒、在狂暴、甚至在高兴的忘乎所以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做决断,不能任由不良的情绪主宰自己,从而做出不理智、少判断的决定,有谁说过就连喝酒、抽烟也不应该是在情绪失控时该有的行为。我非很赞同,借酒消愁愁更愁,愤怒饮酒本身就很丑陋。更何况生气,但是人可不可以不生气?以经验而言似乎不可能。尤其是不甚协调的家庭、婚姻生活,你生气,别人会说我又没故意气着你;你不生气别人说你是圣人,但世上能称之为圣人的又有几个呢。你几尽力气的想要过平静平淡的生活,但是总有人要给你放些辣椒、或者葱姜蒜。蒙田智慧,在这方面看得比较透彻。
蒙田随笔谈婚姻【第三篇】:
蒙田的怀疑论生活哲学、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问题在他的《随笔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的第一篇《教育不是培养驮着书本的蠢材》,便是节选自蒙田《论儿童教育》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蒙田认为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教。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或达到完善的境地。而要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此,蒙田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师生的速度不相适应,就常会坏事。”同时,他还提出了教育学生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等许多闪光的教育思想。他写下的这些名言警句至今仍不失其光泽,发人深省。
在《论忧伤》中,蒙田不赞成人们抱着忧伤的情绪不放,他说“忧伤是一种有害的品质,总是和空虚、懒惰、懦弱卑小搅在一起。”,忧伤是一种有害的品质,真是警示名言!但是许多人却喜欢拥抱它,粉饰它,为其披上高尚的外衣,任其在自己的心灵内畅流。包括我自己,甚至因为忧伤而感觉与众不同。虽然,我并不觉得蒙田说的忧伤总是和空虚、懒惰、懦弱搅在一起有道理,但是忧伤至少不是一种值得提倡和自豪的情绪和品质,它会损害人的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让人沉浸在伤痛中不能自拔。蒙田的话你或许觉得不全 理解,不过没关系。我想有的事情知道就好,人就是这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悟,总有一种境遇会让你体验到,哦,蒙田原来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出的这样睿智的语言。
蒙田随笔谈婚姻【第四篇】:
蒙田在《论婚姻与爱情》中说:“婚姻是一种交易,在婚姻里,情歌日益深沉,而不再是那么癫狂。爱情不愿意男女双方不靠它而靠别的东西维系在一起,当它混在以其他名义——比如婚姻——建立和维持的关系中,它便变得无精打采。”确实如此。爱情会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日渐消退,变得不再是她本来的面目。婚姻消磨了爱情的美丽甚至最终将爱情消灭。婚姻更多地承担了社会的功能。婚姻的多元化功能,比如家庭的稳固、家族的传承与维系,社会角色等等诸多的责任与义务,消解了爱情的独特性,使爱情变得不再唯一。如果爱情本身是以婚姻为目的,我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爱情或许在起初就不带有纯洁性。当爱情走到婚姻的地步,那宁勿说婚姻是为了给爱情一个形式上的交代。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好,说婚姻是爱情的牢笼也罢,但若说婚姻是爱情的自由是爱情之花那纯粹是扯淡。婚姻是社会行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爱情之说以美好是因为它仅仅是人的情感行为,是无功利性的。
在《论学究气》一文中,蒙田旁征博引,批驳了经院哲学家的“学究”嘴脸,尽情地讽刺了一旦离开书本就毫无所知的人。他所痛斥的学究是那些闲聊着哲学而无所事事的人。这些人空有一肚子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也没有很好地从这些知识中获得营养。而只是一手转一手,唯一的目的是卖弄看似花哨实则无用的东西,他引用西赛罗的话说,“他们学习说别人的话,而不是说自己的话”。他说,那些自以为有学问的人是“用文字打上记号的人们”。其中大多数人连普通的常识都没有,这些人搜集了漂浮在他们记忆表面的荒谬的知识以炫示自己,他们永远纠缠在自己的胡言乱语之中,而不懂怎样去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他认为,那种培养学究的教育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经院主义教育只能培养出目光短浅、行动迟钝的学究,这种学究“从书本中拾取知识,永远停留在嘴唇上,只是为了吐出来,传播四方”。这些学究“辛苦劳动,勤奋工作,只是去充塞自己的记忆,而理解力和良心却任其空虚,就像鸟儿到处飞着啄食谷粒,没有尝一下就去喂它们的小鸟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从事实际的工作,也不能适应社会。从老师那儿只学会了以虚浮而无实在意义的零星知识去故作时髦和盛气凌人。
“所谓大悲不言痛,然而巨大的悲痛终于将泪水挤压出来的时候,它多少会洗去一些哀愁,像化脓一样带走烂掉的伤痛”。爱伦深有同感。当痛苦可以言说,可以诉诸笔端、舞蹈或者绘画,可以流泪的时候,其实痛苦已经在外泄和不知不觉中被减轻了。我想还有一种大悲不言痛就是悲到绝望,而又不能绝处逢生,悲到无关乎痛与不痛,无关乎眼泪不眼泪,悲到如果你不崩溃,只有忍耐忍耐再忍耐的悲痛。这是不是有点哀莫大于心死的味道呢?
蒙田随笔谈婚姻【第五篇】: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蒙田在《论婚姻与爱情》中说:“婚姻是一种交易,在婚姻里,情歌日益深沉,而不再是那么癫狂。爱情不愿意男女双方不靠它而靠别的东西维系在一起,当它混在以其他名义——比如婚姻——建立和维持的关系中,它便变得无精打采。”确实如此。爱情会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日渐消退,变得不再是她本来的面目。婚姻消磨了爱情的美丽甚至最终将爱情消灭。婚姻更多地承担了社会的功能。婚姻的多元化功能,比如家庭的稳固、家族的传承与维系,社会角色等等诸多的责任与义务,消解了爱情的独特性,使爱情变得不再唯一。如果爱情本身是以婚姻为目的,我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爱情或许在起初就不带有纯洁性。当爱情走到婚姻的地步,那宁勿说婚姻是为了给爱情一个形式上的交代。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好,说婚姻是爱情的牢笼也罢,但若说婚姻是爱情的自由是爱情之花那纯粹是扯淡。婚姻是社会行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爱情之说以美好是因为它仅仅是人的情感行为,是无功利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