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清酒与我国江南的黄酒比较类似,都是深受欢迎的普及型大众米酒。 但日本的米酒在明治之前是比较浑浊的,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很多人想了各种办法,却找不到使酒变清的法子
日本的清酒与我国江南的黄酒比较类似,都是深受欢迎的普及型大众米酒。
但日本的米酒在明治之前是比较浑浊的,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很多人想了各种办法,却找不到使酒变清的法子。那时候,在大孤有一个名叫鸿池善右卫门的小商人,以制作和经营米酒为生。一天,他与仆人发生了口角。仆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在晚间将炉灰倒入做成的米酒桶内,想让这批米酒变成废品,叫主人吃亏。干完了小勾当,这个卑劣的仆人逃之夭夭。
第二天早晨,善右卫门到酒厂查看,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原来浑浊的米酒变得清亮了。再细看一下,桶底有一层炉灰。他敏锐地觉得这炉灰具有过滤浊酒的作用。他立即进行试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改进之后,终于找到了使浊酒变成清酒的办法,制成了后来畅销日本的清酒。
似乎善右卫门在“一念之间”就酿成了清酒。他的成功似乎是灵感乍现的结果,是神灵的格外恩赐。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被称为世界“假发之父”的富豪刘文汉,是靠餐桌上的一句话启发而灵感降临,一举发家的。1958年,刘文汉到美国旅行。一天,他与两位美国人共进午餐。当谈到什么新行业可以在美国大行其道时,其中一个人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假发”。刘文汉眼睛一亮。这顿午餐成了刘文汉发家的起点,回到香港,他立即创办了假发工厂。假发业为他迎来一条广阔的致富之路。
真的,有一种成功只在一念之间就实现的,与这种成功相对的是另一种情况,即对成功孜孜以求,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成功却不肯光顾。似乎成功很偏心,对有些人特别青睐,对另一些人却特别刻薄。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长此以往,米酒的浑浊一直是身为酒商的善右卫门的一桩心事,他肯定一直对此深以为憾,一心一意惦记着这米酒能变得清纯起来。所以当突然发现自己酒桶中的酒如梦想中那样清澈见底时,他的第一感觉是:洒在酒中的脏东西对酒具有沉淀功能,根本来不及思考是谁在搞破坏,就盯住这一巨大发现不放,这才最终酿成清酒。善右卫门制成清酒确属偶然,但这偶然是对善右卫门长期思索的最终报答,他的灵感乍现,是一颗热烈跳动的心换来的丰厚收获。还有刘文汉,他们成功的情形大致如此。不要因为努力一时不见结果而垂头丧气,更不要以为成功是神灵的恩赐而守株待兔。
“一念之间”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在此之间,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
“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
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
掌风所至,半寸厚的木板应声而断。
这是跆拳道功夫中的劈技,练功人可以用肉掌砍断木板。高手讲,其实,多者几天,少者几分钟,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练成这样的“绝技”。
道理何在?
当你准备劈木板时,你的眼睛肯定是盯着木板的上面,对么?那么你的手掌与木板接触时,掌力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假如你的眼睛盯的是木板后面半尺的地方,你的手掌劈到木板时正好力量的峰点,因为你的目标还在半尺之外,所以,手掌会穿越木板的阻碍!
把目标定得稍微远一点点,你可能做出让其他人惊讶的结果。
很多企业都在讲“愿景”,专家们为经理人作职业规划也在讲“愿景”,关键在于能否做到。
三星中国公司经常组织员工去做公益活动。有一次,他们到北京香山公园,爬山兼收集垃圾。香山公园的环卫工人是比较尽职的,路上包括树林里的垃圾很少,许多三星的员工空手而归,只有两位韩国籍高管,每人都收集到满满两大口袋的垃圾。在员工们惊讶的目光面前,他们讲:你们为什么只盯着脚下呢?原来,他们发现公园里有个不大的水潭,水面上漂浮着一些不容易打扫的垃圾。这两位高管脱掉鞋,卷起裤腿就下到水里,把水面上漂浮的垃圾都收集了起来。
其实,其他员工未必没有看到水潭里面的垃圾,只是没有想到要去做、或者不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而已。
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做到,是因为视线和思考的焦点不到位。比如掌劈木板;
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做到,是因为我们没有“敢于”或者“愿意”去想。比如“能否下到水里去收集垃圾”?
那么,我们能否把自己的目光看远一点点,能否把自己的心理承受边界扩远一点点?